时间:2025-03-12 来源:网络摘录、图片转载 浏览量: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职业教育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职普融通是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重要举措。通过职普融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教育选择,搭建学生成长成才的“立交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愿望。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关键。加强产教融合,可以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两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我国现代制造业70%的人才来自职业教育培养。这一数据充分彰显职业教育在支撑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也为我们重新审视职业教育在教育强国与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意义,提供了关键切入点。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教育已成为培育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为产业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建设教育强国,职业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一、制度破冰:搭建 “双向流动” 的成长通道
数据显示,2024 年中职毕业生本科录取率仅为 2%,升学通道狭窄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此,代表们呼吁加速职业本科建设,明确其以中职生源为主体的招生定位,并推广 “3+4” 分段培养模式,让技术技能人才拥有更广阔的上升空间。
针对长期存在的 “普职分流焦虑”,代表委员们提出了系统性改革建议。全国政协委员陈伟志主张 “分轨不分流”,通过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学分互认机制,允许学生在不同教育类型间转换跑道。这种 “立交桥” 式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差异,也缓解了 “一考定终身” 的压力。浙江省的实践为此提供了范例:通过 “普教 + 职业体验”“综合高中”“学籍互转” 三个层次的改革,学生可在基础教育阶段接触职业启蒙,高中阶段选择技能型或学术型课程,甚至通过学分互认实现普职转学。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也为普通教育注入了实践导向的新内涵。
二、观念革新:重塑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
破解 “重普轻职” 的社会偏见,需要从制度设计到文化宣传的全方位革新。代表们建议加强职业启蒙教育,将职业体验融入中小学课程,并通过媒体弘扬 “大国工匠” 精神,树立技能成才的典范。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回应,将通过《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推动评价体系改革,强化就业质量与技能水平导向,同时完善中职免学费政策,覆盖 90% 以上农村及困难家庭学生。
三、未来展望:从 “层次教育” 到 “类型教育” 的跨越
随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的推进,职业教育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 “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为改革指明了方向。当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与普通教育平等的 “类型教育”,当校企协同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获得应有的社会认可,我国产业升级将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正如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所言:“职业教育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成功的桥梁。” 在制度创新与社会认同的双重驱动下,中等职业教育必将为教育强国建设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